(通讯员:李林睿 梁晓怡摄影:李卓霖 王碧涵)7月23日,牧医阳光支教队成员在长岭关村党支部书记熊德平的带领下重走长征路,用亲身经历体会长征艰苦,感悟红色精神,锤炼自我意志。
清晨,身着红军军装、头戴红军帽的队员们早早就到达了村部门口集合。在拍摄了两张合照后,“红军战士们”便开始跋涉大别山,重走长征路。闷热的衣服,高悬的烈日,陡峭的山路无疑是对支教队员们身体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出发后不久,队员们的衣裳便被汗水浸湿,脚下开始打颤、发软。“很难想象前辈们是如何在敌军的围剿和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信念,最终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支教队员梁晓怡在行军过程中不禁感慨道。
泥泞满地、青苔遍布、碎石铺地,艰苦的自然环境在当年没能阻止前辈们翻越大别山的决心,在今天也无法阻挡支教队员们找寻赓续革命精神的坚定脚步。“革命前辈当年所走的山路可不比今天,艰苦卓绝更显其精神可贵”熊德平一边在前探路,一边说道。在半山处的吊桥歇整片刻后,队员们继续追寻先辈们的红色足迹。不止有泥泞、青苔和碎石,横生的荆棘和在身边绕飞的蚊虫也是队员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翻乱石、蹚急流、过草地、斩荆棘,相互搀扶而行。
支教队员在山顶参观革命军属屋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队员张明明不由自主地吟诵道。受到长征精神的洗礼,熊德平和支教队员们都咬紧牙关,在彼此的鼓劲和帮助中到达了目的地——张体学旧址。青砖瓦寨说不尽苍茫岁月,悠悠吊桥诉不完风土人情。张体学小屋的现住民热情地招待了支教队员们。
“张体学先生是湖北第一任省长,这里曾是他养伤的地方。七八十年代,这里改建了磷厂。现在,磷厂改迁了,打造成了一个旅游基地”熊德平向支教队员们介绍道,简短的描述道出了眼前这个石房悠长的岁月。石房所承载的历史无疑是对乡村发展进程最直接的体现。从斑驳的革命时期到追求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时期,从淡视污染的工业化时期到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振兴口号。这座小石屋在每个时代都肩负使命,找到了自己推动乡村发展的正确位置。
“奋臂巧装吊桥沟,万亩荒山绘新图。油茶花开香万里,硕果茶油遍五洲”磷厂两侧小房上的豪言壮语引起了支教队员们的注意。这是当年油茶团队斩棘拓荒、驻扎深山、寻梦求索的豪言壮语。他们在张体学小屋旁埋头钻研,于张体学身上汲取力量,将“农业学大寨”的目标镌刻在石墙之上。
支教队员在熊书记的带领下重走长征路
重走慢慢长征路,赓续红色革命情。回程途中,熊德平对同学们表达了期许:“现在国家建设的重担已经落在了你们老员工肩上,而农业发展的重担更落在你们农大学子身上。希望你们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为实现农业振兴而不懈努力。”
审核人:高宏铭